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生活 > 内容页

环球快资讯丨不焦虑父母的“方法论”

2023-06-30 02:57:00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5月31日,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不少孩子在家长陪伴下来到书店阅读、购买图书。陈晓根摄/光明图片


(相关资料图)

“你人生的戏要你自己演,我们只是你的观众。我们什么都给不了你,只能给你自由。”毕业于中央美院,走在风风火火创业路上的陈柯伊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告诉她的话。

自此,陈柯伊开始了自导自演的人生。多年之后,她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讲起自己自由而欢乐的童年故事:6岁开始在家里“创业”做家务,10岁在学校“创业”卖饮料报纸,13岁“领工资”,16岁给自己设计激励机制……会场上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非典型的母亲,这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道路的同学,在今天还是比较稀缺的。

“连续20年的研究发现,让中小学生谈父母评价他们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70%以上的孩子都会回答:学习成绩。不仅是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希望孩子考试考到前15名的比例超过半数。实际上,这是一个永远不可实现的高期望。‘必须上名校,必须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否则就没有前途。’这样一种心结,成为孩子成长一个非常大的制约、束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

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也是母亲的郝景芳曾写道:“与其关心孩子能不能在内卷中取胜,不如关心孩子有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这跟财富关系不大,只需要胆识、眼光、勇气、专业积累和自我驱动力。”在普遍焦虑的今天,一些家长正在慢慢地改变。

●家长:相信孩子就是相信我自己

●专家:家庭教育避免学校化、知识化

不焦虑的家长都是相似的,焦虑的家长各有各的烦恼。

“做起作业来,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不拖到最后时刻不会做完。”

“爱人为孩子的学习熬白了头,我们要不就没时间说话,一说话就吵个不停,只好分开生活。”

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资源的扩充并没有舒缓人们的心结,“狼爸虎妈”“学二代”“爬藤母亲”“母职经纪人”,一个个新词的出现见证着焦灼的进阶,不少家庭依然陷入上好学校、考好大学的焦虑之中,以期从学业军备竞赛中得以突围。

“家庭教育出现很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家庭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孙云晓认为。

“看着孩子成绩一天天下滑,能不焦虑吗?工作都不在状态。”汪奇回忆起孩子中考那段日子依然感慨。

“上职业学校也挺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不可以当工人呢?他擅长手工。”丈夫劝慰她。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的孩子中考、高考都没考好,没想到在研究生阶段发力啦。”过来人给她讲述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

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在渐渐释怀的同时,汪奇和孩子沟通:“青春期生理心理都会因成长而带来短暂的不适,不要泄气,退步是暂时的。过了这段时间,你会比以前更好,但也要自律,尽量减少损失。”

看到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焦虑,汪奇感慨,老一辈人身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形,他们普遍淡定。现在,婴儿刚出生,高考倒计时就出来了。一提到孩子势不可当地成为普通人,仿佛就被定义为失败者。

“也许是从大学扩招开始的吧。当上大学成为大概率事件,人们关注点就不一样了。现在,人们一路瞄准名校,焦虑自然更大。”汪奇庆幸自己没有压制孩子爱探索、好琢磨的兴趣。“不能过早下结论,给孩子贴标签。没想到孩子读了研究生,状态越来越好。他动手能力强,得到导师、同学们的欣赏。”

相信是一种力量。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便经历波折,父母也需无限信任。正是在一次次历练中,独立创新的基因在陈柯伊身上渐渐生成。成年后的陈柯伊有时也会疑惑:从小到大,母亲怎么没焦虑过?母亲回答:“求知和好奇心难道不是天生的吗?相信你就是相信我们自己呀。”

“今天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被赶超。其实,输赢不会在起跑线上评定。而是要考虑十年后、二十年后,孩子还能不能顺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表示,当学习证书成人人共有以后,兴趣和特长就成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如果你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也就不存在竞争了,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

●家长:父母学习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孩子成长的速度

●专家:养育心灵更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父母学习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孩子成长的速度。”作为大学老师的刘静除了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外,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传统文化等课程。

教的是高等数学,为何还要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改变源自孩子。刘静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表面上一切还好。真正出现问题是在初二那年:孩子放学就到自己房间把门关上,除了吃饭、上厕所之外,再也不跟家长有任何交流。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父母也是这样把我养大的呀,我成长得好好的,是孩子有问题了?”有一年多寝食难安的日子,刘静都被焦虑和恐惧填满,不知该如何把孩子带出这种封闭的状态,更担心孩子没有未来。

“成长中的孩子是通过‘问题’来唤醒家长的,唤醒家长进行自我成长。”刘静反思:自己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但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真的懂教育。讲课讲得虽好,但传授的仅仅是知识,没有和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有心灵、精神上的互动、沟通和交流。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大多仅局限于常识和知识的层次,满足于教会孩子们记住一些知识,很少能达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这种残缺的教育,不仅无法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智慧的一部分,而且更无法对孩子们的精神生长发育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出现问题,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项贤明的一项建议就是亲子谈心计划,与辅导孩子做作业相比,养育心灵更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如今的刘静从一系列课程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小时候不恰当的养育,意识到如果还沿用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方式——只关注物质却从未注意到心灵的陪伴和精神的滋养已经不够了;意识到不能一味指责孩子,唯有家长的自我成长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能敞开心扉,和我们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这才是最大的改变。”刘静明显感觉自己能跟孩子沟通了,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处在不同频道上。她可以不再张口闭口谈学习了,而是和孩子聊兴趣爱好,聊与同学的关系,聊梦想……这样的分享也更多出现在她的大学课堂上。

学业的提升并不明显,但让爱在家里流动起来比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刘静相信,只要家长回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之道,孩子迟早会被影响,并找到他人生的那份颇具生命力的发展之路。

“对孩子的高期望、高压力是背离了对儿童的了解、对儿童的尊重,是对儿童权利的一种忽视或者剥夺。好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获得幸福、获得自己潜能的实现,把潜能变成现实,这是教育的本质。这同时需要我们树立儿童友好的价值观,尊重孩子自身的梦想、自身的发展道路、唤醒他自身的潜能,追寻他内心自由的呼唤。”孙云晓表示。

●家长:生活即教育,我们怎样度过这一天,也将怎样度过这一生

●专家:幸福的教育是当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

“进了北大,不见得更幸福;读了博士、当了教授不见得更幸福。”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用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结论告诉大家,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是低相关。

未来是不确定的,善意的父母用自己理解的确定性来和世界的不确定性去对抗。“什么样的理解,会更接近确定性呢?拥有什么样的素质,会让孩子的未来更确定或者更幸福呢?”这是作为母亲的安柏思考的问题,“焦虑其实是一个人欲望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或者是期望值和能力的差距。适度焦虑是为人父母的正常反应,但不要过度焦虑,如果想降低焦虑,要么是降低欲望或者期待值,要么提升行动力或能力。”

“家庭需要分工,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这种陪伴不仅是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好孩子的学习,更是一种智识的进步、技能的发展以及品格的塑造。一个坚持自我修炼的妈妈,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安柏明白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伴随他们的终生,对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有着巨大作用。成为全职妈妈的她重新温习了英语;每年看60本以上书籍,研究的专题包括人工智能、生物进化学、儿童教育等书刊;开了公众号,生产出数篇10万+爆文……

“既要避免太鸡血,也要预防假佛系。孩子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水面下的90%,才能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品格、自我认知、内驱力等方面培养,聚焦更能发挥孩子优势、塑造孩子价值的事情上。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就会有更多选择。”安柏深知,为人父母,计之深远。

“2020年,就像是一幅油画,背景越是黯淡,我们用心画上的色彩,反而越是明快。”和孩子一起阅读、赏花、锻炼、观影、放风、看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安柏说,生活即教育,我们怎样度过每一天,每一年,也将怎样度过这一生。

“幸福指向的是真善美、自我实现、教育的本体部分。只有当孩子明白自己为大事而来的时候,实现梦想才能带来最大的愉悦。幸福的教育是当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说。(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